作者:赵远坤牛顺网
小学生学习内驱力,是个体因好奇探索、情感联结与成长需求产生的主动学习动机。学习内驱力表明,当儿童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(能参与简单选择、掌控小节奏)、愉悦感(从过程中获乐趣、即时反馈)、归属感(感知学习与家人、同伴、生活的关联)时,会自发投入学习,而非依赖外部物质奖励(零食、玩具)或成人压力(催促、批评)。
小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危害极大:不仅会导致基础认知漏洞累积(如拼音拼读不熟练、20以内口算易错,影响后续字词理解与数学思维建立);更会弱化心理安全感,形成“学习=困难”的负面联想,削弱自信心与探索欲;还会错失习惯养成关键期,因依赖成人安排,无法建立“自己的事自己做”的责任意识,如不主动整理书包、写作业需全程催促;同时,被动学习易引发亲子间“陪做-指责”、师生间“管教-抵触”的矛盾,破坏低学段“信任型”家校氛围,形成“越抵触越学不好,越学不好越害怕”的恶性循环,最终影响个体学习习惯与成长心态的根基构建。
一、小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的表现特征
小学生处于认知启蒙期,注意力持续短、自我管控弱,且高度依赖成人情感支持,缺乏内驱力的表现集中在“行为依赖化”“态度功利化”“认知浅表化”三个层面:
展开剩余93%1.学习行为:从“好奇尝试”到“被动依赖”
课堂注意力易分散,频繁玩文具、坐不住,需老师反复提醒“看黑板”,仅在老师点名时才回应,不主动举手分享;
作业依赖成人全程陪伴,如“妈妈帮我读题”“爸爸帮我握笔”“你不陪我我就不写”,甚至要求家长代抄题目、检查所有错题;
不主动完成“非强制”任务,如课后阅读只翻插图不看文字,手工、观察日记等实践作业需家长催一步做一步,不主动整理书包、收拾学习用品。
2.学习态度:从“兴趣驱动”到“功利应付”
把学习等同于“换奖励”,常问“我写完作业能看动画片吗?”“考多少分能买玩具?”,无奖励则拖延、敷衍;
对学习内容“挑三拣四”,喜欢画画、手工等趣味课,抵触拼音、计算等“枯燥”内容,常说“学这个不好玩”“我不想算”;
将“学习”与“玩耍”完全对立,觉得“写作业就不能玩”“上课就是坐牢”,一提到学习就噘嘴、撒娇甚至哭闹抗拒。
3.情绪与结果:从“敢试敢错”到“怕难怕输”
遇稍难任务直接放弃,如“这道题我不会”“拼图太难了,我不拼了”,不尝试思考,立刻找家长或老师“要答案”;
小测试失利后归因于“题目难”“老师没讲过”,或哭闹“我再也不学了”,无法接受“没做好”,甚至故意“不认真”以逃避“努力了也不行”的挫败;
对自身能力认知模糊,常说“我很笨”“我不如XX”,做对题也觉得“是妈妈教我的”,缺乏“我能做好”的自我认同。
二、小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的主要原因
内驱力缺失是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与低学段儿童认知心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,核心源于“成人过度干预”“趣味与学习脱节”“情感支持不足”。
(一)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
1. “包办型”教育剥夺自主感
家长过度替代学习细节。强制规定“先写语文再写数学”“必须用这种本子”“握笔姿势不对,我来帮你握”,不给孩子选择空间;甚至代劳本可自主完成的事,如帮孩子整理书包、检查所有作业错题、替孩子向老师解释“没交作业的原因”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爸爸妈妈的事,我只要听话就行”。
2. “奖励绑定”评价削弱内在愉悦感
家长将学习与物质奖励强挂钩,如“考100分买奥特曼卡片,90分就没有”“每天练字20分钟给5块钱”;忽视学习过程的乐趣,孩子主动读绘本时不夸“故事真有趣”,反而问“记住了几个字”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本身不好玩,只是换奖励的工具”。
3. “脱离生活”的引导让学习无意义
家长无法将学习与孩子的日常关联。要么说“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”(目标太遥远,小学生无感知);要么说“你只要把作业写完牛顺网,别的不用管”,不让孩子参与家务(如分碗筷、摆水果),错失用“数数量、认物品”学数学、语文的机会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书本里的事,和生活没关系”。
4. “负面暗示”破坏探索心态
家长常无意识传递“学习难”的信号:如“数学可难了,你肯定学不会”“拼音不好学,妈妈小时候也总错”;孩子尝试时过度保护,如“这个拼图太难,妈妈帮你拼”“这道题别做了,浪费时间”,让孩子学会“遇到难的就躲”;家庭缺乏“玩中学”氛围,家长回家只刷手机,不陪孩子做手工、读绘本,反而要求孩子“赶紧去学习”。孩子常接触消极、抱怨型成人。
(二)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
1. “单向讲授”抑制好奇与参与
部分课堂仍以“老师讲、学生听”为主,缺乏低学段需的互动与游戏。如拼音课只反复领读,不做“拼音卡片配对”游戏;数学课讲“20以内加减法”,不拿小棒、积木让孩子动手摆;学生举手问“为什么天是蓝的”,老师以“先好好听课”敷衍,扼杀儿童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探索欲。
2. “唯分数”评价窄化学习价值
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“考试成绩”,忽略习惯与能力。如评优只看“双百”,对“主动帮同学整理文具”“手工做得好”“敢上台讲故事”的孩子不认可;甚至挤占“副科”时间,音体美、科学课常被用来补语文数学,让孩子觉得“只有考高分才有用,玩和动手都不重要”。
3. “目标笼统+反馈模糊”降低参与感
老师制定的目标多是“本周学会10个生字”“月底考到95分”,未拆成“每天认2个、组1个词”的小任务;反馈多是“写得好”“要加油”,缺乏具体引导,如孩子写字歪,不说“你试试把横写平”,只说“写整齐点”;平时很少给“即时肯定”,只有单元考后才表扬,孩子看不到“小进步”,觉得“学习没成果”。
4. “管教式”师生关系缺乏情感联结
部分老师因班级学生多,对“调皮生”“慢热生”关注不足。孩子上课玩文具,直接批评“坐好!再玩就罚站”,不问“是不是觉得无聊”;孩子作业没写完,只说“明天必须交”,不耐心问“哪里不会”;学生怕被批评,不敢主动问问题,逐渐觉得“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,我学不好老师会讨厌我”。
(三)孩子自身方面的原因
1. 认知特点:注意力短、具象思维为主
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仅15-20分钟,难以长时间专注“抽象学习”(如纯文字阅读、口算练习);对“未来目标”无概念,无法理解“现在学拼音是为了将来读书”,只关注“当下好不好玩、有没有趣”,缺乏长期学习动力。
2. 自我效能感弱:易受“即时挫败”影响
若多次尝试后未获肯定(如写字总被说“歪”、口算总错),或遇到稍难任务(如连加连减、复杂生字),会立刻觉得“我不行”;尤其低学段孩子“以成人评价为镜”,若家长或老师说“你怎么总学不会”,会固化“我笨”的认知,主动放弃学习以避免挫败。
3. 兴趣与学习脱节:不会“从玩中学”
小学生对玩具、动画、游戏兴趣浓厚,但无法将兴趣与学习结合:喜欢搭积木却不知道“积木数量能学数学”,喜欢看动画却没想过“动画台词能学汉字”,觉得“玩是玩,学是学,玩的时候不能学,学的时候不能玩”,无法从兴趣中提取学习动力。
4. 习惯未养成:依赖成人、缺乏责任意识
低学段是“习惯养成关键期”,若长期由家长安排学习(如什么时候写作业、写什么),会形成“被动等待”的思维;不明白“学习是自己的事”,把“写作业”当“完成家长和老师的任务”,缺乏“自己安排、自己负责”的主动性。
三、激发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
核心是“满足自主感、愉悦感、归属感”,需学校、家庭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,以“游戏化、具象化、情感化”为原则,将学习融入日常、联结兴趣。
(一)学校教育的策略
从“教学趣味化、评价多元化、师生情感化”入手,让学习回归“好玩、有用、有人爱”。
1. 以“游戏+自主”重构课堂牛顺网,赋予学习“掌控感”
给“小选择”。布置分层作业,如语文作业分“基础层(描红生字,必做)、提升层(用生字组词,选做)、拓展层(用生字编儿歌,选做)”;允许用“画画、拼贴”完成作业(如用树叶拼贴写“秋天”的句子)。
推“游戏化教学”。拼音课做“拼音卡片找朋友”(如“b”和“a”拼成“ba”),数学课玩“超市购物游戏”(用代币买文具,练加减),科学课带孩子“观察蚂蚁搬家”写简单日记,让孩子“在玩中学”。
设“自主小任务”。每周留1节“整理课”,让孩子自己收拾课桌、整理书包;语文课留“自主阅读10分钟”,允许孩子选自己喜欢的绘本(哪怕只看插图),老师只陪读、不催促。
2. 以“多元+即时”评价,积累“小成就感”
建“四维评价体系”。除成绩外,增加“习惯度”(如“自己整理书包”“主动交作业”)、“参与度”(如“课堂举手1次”“小组游戏发言1次”)、“创意度”(如“用积木拼出数学题”)评价。
给“具体反馈”。作业评语不说“写得好”,而说“你今天写的‘日’字,横平竖直,比上次工整多了”;课堂上对“慢热生”的小进步及时肯定,“你刚才拼对了3个拼音,真厉害,再试试这个?”
做“可视化成长记录”。孩子自制“进步记录卡”,孩子完成小目标(如“自己读1页绘本”“口算全对1次”)就贴小红花;让进步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
3. 以“生活+兴趣”联结课程,建立学习“归属感”
设计“生活化课堂”。数学教“分水果算数量”“整理书包数文具”,语文让孩子“写家人的名字、画家人的样子”,科学课带孩子“种小豆芽、观察生长”,让学习“有用、可触摸”。
开“兴趣延伸社团”。设“积木里的数学”(用积木搭图形学几何)、“动画里的汉字”(从动画台词摘生字)、“手工里的语文”(用黏土捏出课文角色),让兴趣勾连学习。
搞“亲子共学活动”。每月办“绘本共读日”,邀请家长来校和孩子一起读绘本、演故事;办“家庭小实验展”(如“沉与浮”实验),让孩子带家长做实验、分享发现,强化“学习与家人的联结”。
4. 以“情感化”师生关系,强化“安全感”
对“慢热生”“一对一关注”。每天找1个孩子聊2分钟,不问成绩,只问“今天最喜欢哪节课”“要不要和老师一起拼积木”;孩子不敢提问时,主动说“你刚才皱眉头了,是不是哪里没听懂?我们一起看看”。
允许“犯错”并“温柔引导”。孩子写字歪,不说“写直”,而是拿笔示范“你看,横像小桌子,要放平哦,我们再试一次”;孩子算错,说“没关系,老师小时候也错过,我们用小棒摆一摆就知道了”。
展“老师的‘小笨拙’”。说“这个手工老师也没折好,我们一起看教程,你帮老师找步骤好不好?”,让孩子觉得“老师也会遇到困难,努力就能学会”,消除“怕错”的心理。
(二)家庭教育的策略
从“放手小选择、正向小肯定、生活小融入、示范小成长”入手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我的事,学起来好玩,有人陪我一起”。
1. “规则内给小选择”,赋予自主掌控权
让孩子主导“小规划”。问“你想先读绘本还是先写生字?”“今天背5个还是3个拼音?你定,妈妈记着”;不强制“必须先学后玩”,可约定“先玩10分钟积木,再写20分钟作业”。
允许“试错”与“承担小后果”。若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漏带课本,不指责,只说“下次我们一起列个‘书包清单’,你照着勾,就不会忘啦”;孩子写字慢,不催,说“你慢慢写,写完我们一起玩,妈妈等你”。
尊重“学习小方式”。孩子想用“画小人记生字”“唱儿歌背拼音”,只要能学会,就不强制“必须按课本写”“必须大声读”。
2. “聚焦小细节”,用小肯定积累愉悦感
肯定“努力过程”而非结果。说“妈妈看到你今天拼积木时,数了10块,还排得整整齐齐,这就是在学数学呀”,而非“你今天算对了几道题”。
记录“微小进步”。准备“星星打卡表”,孩子每天完成“自己读1页书”“自己收拾铅笔盒”就画星星,周末一起数星星:“这周你得了8颗星,比上周多2颗,太能干了!”
不“横向比”,只“纵向看”。不说“你看隔壁小明算得比你快”,而说“你这次口算比上次快了1分钟,进步真明显”。
3. “生活小融入”,让学习有“用武之地”
日常小事让孩子“用知识解决”。摆碗筷时问“我们家3个人,要摆几根筷子?”;买零食时说“这包糖5块钱,妈妈给你10块,要找多少钱?”;出门时让孩子“认路牌上的字”“读公交车号”。
聊“兴趣背后的小知识”。孩子喜欢搭积木,就说“你搭的房子有3层,每层2个窗户,一共几个窗户呀?我们数数看”;喜欢看动画,就说“我们一起把动画里的小句子写下来,下次你就能自己读啦”。
不空谈“大目标”,聊“小愿望”。孩子说“想当奥特曼”,就聊“奥特曼要认识很多字才能看任务卡,还要会算怪兽的数量,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奥特曼的本领呀”。
4. “示范小成长”,教孩子正确面对小困难
转变“失败小话术”。孩子说“我不会”,引导说“你是‘还没练熟’,我们一起先做第一步(比如先描1笔生字)”;孩子拼积木失败,说“我们看看哪里倒了,重新搭一块试试”。
分析错误“聚焦小方法”。和孩子看错题时,问“这次算错是因为没数小棒,还是数错了?下次我们摆上小棒再算,好不好?”;写字歪,说“我们在田字格里画个小横线,把字写在横线上面,就平啦”。
家长“暴露小困难”。说“妈妈今天煮鸡蛋煮糊了,我们一起查‘怎么煮鸡蛋不糊’,你帮妈妈记步骤好不好?”,让孩子学会“遇到难的不着急,找方法解决”。
营造“玩中学”氛围。每天设“亲子共学15分钟”,孩子写作业时,家长不刷手机,而是陪读绘本、拼积木、做手工;家里放“趣味学习工具”(拼音卡片、数字积木)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像玩一样轻松”;带孩子参与“自然观察”(捡树叶、看蚂蚁),把学习融入户外游戏;杜绝孩子参加以吃、喝、玩、乐为主的消极性成人社交活动。
(三)家校共育的策略
学校与家庭需“理念一致、小步协同”,避免“学校教自主,家庭包办”的矛盾,用“小目标、小互动、小反馈”形成合力。
1. 建立“小目标协同”沟通机制
定期“双向小沟通”。家长会或班级群里,家长主动说“孩子这周想自己安排读绘本时间,麻烦老师课堂上也让他选一次绘本”;老师反馈“孩子在课堂喜欢用积木学数学,建议家里也备一套”。
共同制定“分层小目标”。如家校约定“本周小目标:孩子每天自己整理铅笔盒,学校老师提醒1次,家长在家拍照片记录,周末一起看看做到了几次”。
2. 统一“小评价标准”,避免矛盾
学校向家长传递“过程比结果重要”。老师在群里分享“XX今天自己整理了课桌,进步很大”“YY在拼音游戏里拼对了2个,真开心”,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“小进步”。
家长向老师反馈“孩子的小兴趣”。如“孩子喜欢汽车,麻烦老师课堂上提到‘车’字时,多让他认一认”,让老师在教学中呼应孩子兴趣。
3. 协同开展“小实践活动”,强化归属感
设计“家庭-学校小任务”。学校布置“和家长一起找家里的‘圆形物品’(学几何)”,家长配合孩子拍照,老师在课堂上展示;家庭开展“周末小观察”(观察小区的花),孩子画下来,老师在班级办“小画展”。
共同参与“趣味小体验”。学校组织“职业小体验”(如“小厨师”“小医生”),邀请家长当“助教”;家庭带孩子体验“超市小导购”(认价格、算钱)后,和老师同步“孩子对算钱感兴趣,后续可多引导数学”。
4. 共担“小挫折引导”责任,强化成长思维
孩子作业写错时,家长不指责,先和孩子说“我们一起找错在哪里,像找小宝藏一样”,再同步老师“孩子对‘连加’有点懵,麻烦老师课堂上用小棒教他”;老师课后找孩子说“你愿意把错的改过来,特别勇敢,我们一起用小棒再算一次”。
孩子遇难题放弃时,家长说“妈妈陪你先做第一步,比如先描1笔,再描1笔”,老师说“你可以问同桌,也可以来问我,我们一起搭积木学这个知识点”,让孩子感受到“家校都在陪我,困难不可怕”。
激发小学生学习内在动力,本质是“尊重低学段认知规律,让学习回归‘儿童视角’”。学校需打破“单向讲授”与“唯分数”,用游戏化教学让学习“好玩”;家庭需放下“包办”与“结果焦虑”,用小选择、小肯定让孩子“敢试”;家校协同赋予孩子“自主尝试的小空间、即时可见的小肯定、生活里的小趣味”,才能让学习从“要我学”真正变成“我要学”,为孩子打下“爱学习、会学习”的终身基础。
作者介绍:赵远坤,男,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,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牛顺网,任心理学、数学教师。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,县政协主席,县人大常委会主任;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。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,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。曾分管过教育工作。40多年来,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思考基础教育。2018年以来,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、教师、家长“学研用”。其目的是提高育人者育人素质,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,促进儿童健康成长。目前,正在全面深入持续推进。探索建立了基础教育“学研用”运行体系、推进工作体系,以其科学的体系,显著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。
发布于:重庆市景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